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发布者:wfxy发布时间:2022-04-30浏览次数:1137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适应互联网传播需要,能运用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从事新媒体信息传播、产品设计制作、项目管理与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处置的,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能够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后,应该能够:

            1.能够成为新媒体高级内容制作人员,能够独立承担或者领导团队在新媒体平台中进行媒体内容生产并进行管理。

            2.能够成为资深新媒体运营师,从事产品策划、设计、运营、营销等工作。

            3.能够成为高级舆情分析师,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类型的舆情管理服务工作。


        三、专业特色

            九州ju111官方网站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本专业成立于2013年,属于教育部首批28个新网媒专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本专业以“数字化、技术化和产品化”为导向,以“三三制”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模式,凝练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以及网络舆情管理与服务两大专业特色,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互联网新媒体企事业单位、新闻传播单位、各企事业单位的舆情机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媒体人才。


        四、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通识教育及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社会学以及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前沿,并能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解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现象。

            2. 能够应用本学科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对本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独立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 能够恰当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新媒体领域、网络舆情领域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

            4. 具备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内容采写、编辑、评论等工作;对新媒体产品进行创意策划和设计制作;掌握舆情管理服务的监测、分析、处置能力,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舆情服务工作。

            5. 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进行产品咨询报告、用户分析报告、舆情分析报告、新媒体产品设计方案等的撰写。具有团队协作和营销意识,能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新媒体项目团队的营销协作。

            6. 具有对互联网新媒体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7. 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专业领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7年。

            学位:文学学士


        六、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七、主要课程及特色课程

            (一)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传播学、基础摄影、数字媒体营销、视频拍摄与编辑、新媒体数据采集与挖掘、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传播学研究方法

            (二)特色课程

            产教融合课程:新媒体运营、新媒体产品运营综合实训、舆情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

            专创融合课程: 视频创意制作工作坊、舆情综合服务工作坊

            学科融合课程:数字媒体营销、融合媒体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采集与分析


        八、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表1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

 1. 系统掌握通识教育及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社会学以及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前沿,并能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解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现象。

 

1.1 掌握解决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中所需要的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及其用于现实问题的描述。

新媒体概论、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1.2 掌握从事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针对工作中的具体新媒体对象进行分析。

融合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舆情与社会研究

1.3掌握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媒体产品设计方案、用户分析、定性与定量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综合比较。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新媒体数据采集与挖掘、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与数据分析

2.能够应用本学科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对本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独立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1通过对真实专业环境的体验和感受,结合专业知识,具备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具体问题进行识别和有效解决的能力。

新媒体产品运营综合实训、舆情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舆情综合服务工作坊、三学期实习、毕业实习

2.2能够用科学原理对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问题进行正确表达,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新媒体概论、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新媒体数据采集与挖掘、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与数据分析

2.3具备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专业实习、毕业设计、项目实训课、工作坊选修课

3.能够恰当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新媒体领域、网络舆情领域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

 

3.1能够具有数据思维和媒介素养,可以运用数据知识运用到媒介领域中去。

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素养

3.2能够使用数据工具对新媒体和网络舆情领域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并运用到相关具体问题中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计算机基础、新媒体数据采集与挖掘、网络舆情与数据分析

4.具备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内容采写、编辑、评论等工作;对新媒体产品进行创意策划和设计制作;掌握舆情管理服务的监测、分析、处置能力,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舆情服务工作。

 

4.1掌握媒体内容生产技能,能够进行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进行采写、编辑、管理

全媒体新闻采写、新媒体内容编辑、融合媒体作品创作、视听语言

4.2掌握新媒体产品设计、制作技能,能够进行媒体产品的策划、设计与制作

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ui设计、基础摄影、商业摄影、视频拍摄与编辑、多媒体图文处理、微视频创作

4.3掌握舆情管理服务的监测、分析、处置能力,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舆情服务工作

舆论学、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网络舆情与数据分析、舆情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

5. 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进行产品咨询报告、用户分析报告、舆情分析报告、新媒体产品设计方案等的撰写。

 

5.1能够通过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达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问题、过程和结果,回应社会和业界对问题的质疑,能够有效沟通和交流。

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新媒体用户分析、新媒体运营

5.2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发展潮流,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大学英语1-4、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创新创业类课程、毕业设计

 6. 具有团队协作和营销意识,能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新媒体项目团队的营销协作。

 

6.1具有营销基础和专业领域营销知识,能够了解个体在新媒体项目团队中的价值,促进团队取得良好的价值利益。

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营销、新媒体、新媒体运营、媒介经营与管理

6.2能够理解新媒体领域中的专业问题,并与其他学科的人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三学期实习、工作坊集中实习课程

7. 具有对互联网新媒体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7.1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复合型交叉学科社会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认知,了解开拓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新媒体产品运营综合实训、网络舆情综合管理工作坊、微视频创意制作工作坊

7.2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及社会发展。

创新创业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8. 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专业领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8.1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思政素养,对社会和专业充满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新闻学、媒介素养、舆论学、危机传播

8.2了解本专业领域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互联网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九、学时与学分

            (一)毕业学分要求

            1. 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的学分,修满各平台选修课规定的最低学分,合计取得最低课内学分160学分;

            2. 合计取得最低课外学分10学分。

            (二)学时学分统计

            1. 课内学分

            表2 课内课程学分学时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占总学分百分比

通识教育课

必修

43

760

25%

选修

10

160

6.25%

学科专业基础课

必修

18

288

11.25%

选修

4

64

2.5%

专业课

必修

32

512

20%

选修

20

320

12.5%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31

 

21.25%

选修

2

 

1.25%

合计

160

2104

100%

             表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统计表

课程类别

学分

学分小计

占总学分百分比

理论教学

通识教育课

42

89

56%

学科专业基础课

22

专业课

25

实践教学

课内实验(实践)

21

71

44%

独立实验

14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33

合计

160

100%

            2. 课外学分

            表4 课外活动学分

序号

课外活动名称

课外活动要求

课外学分

1

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

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学校重大主题或专项活动、志愿服务

(备注:参与相关活动1学分;发起/领导相关活动2学分;每一类最高2学分,不重复计算)

2~4

2

职业基本技能

外语能力相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政府部门颁发或行业类认可度高的各类职业职称资格证书、等级证书

(备注:以相关能力考试最高2学分/项;成绩优秀为2,普通为1)

2~4

3

学科专业竞赛

校级

1~2

省级

2~4

国家级

4~6

4

论文、专利

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每篇论文)

2~3

实用新型专利(前2名)

2~4

发明专利(前三名)

1~3

5

科研与科技活动

科研:视参与科研项目时间与科研能力

1~3

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科技活动(含社团活动)

(备注:参加讲座4次/学分;参与相关活动1学分;发起/领导相关活动2学分;每一类最高2学分,不重复计算)

2~4

6

实验、创新实践

自主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3

7

课外阅读

阅读、参加读者活动获奖者

1~2

8

文体活动或竞赛

校级、省级、国家级文体活动或竞赛

1~3

 

        十、教学进程计划表

            表5 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教学时数

开课学期

备注

总计

讲授

实验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000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1

 

000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32

 

16

2

 

000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3

 

0004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80

48

 

32

4

 

00051

形势与政策

2

32

32

 

 

1-4

 

00081

大学英语

13

208

208

 

 

1-4

 

00091

计算机基础

3

48

24

24

 

1

 

00071

军事理论

2

32

32

 

 

1

 

00061

体育

4

120

 

 

120

1-4

体育俱乐部制

00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16

 

16

2

 

90022

大学生劳动教育

1

32

16

 

16

1-2

 

0011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1

16

16

 

 

2,6

 

00121

创新创业基础

1

16

16

 

 

3

 

小计

43

760

520

24

216

 

 

选修

 

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选修若干课程,其中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科学技术类课程至少各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0学分。

10

160

160

 

 

2-8

 

小计

10

160

160

 

 

  

  

合计

53

920

680

24

216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05551

新闻学概论

3

48

48

 

 

1

 

01731

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上)

2

32

32

 

 

1

 

05421

新媒体概论

3

48

48

 

 

1

 

01732

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下)

2

32

32

 

 

2

 

01911

广告学概论

3

48

48

 

 

2

 

00891

传播学概论

3

48

48

 

 

3

 

90793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2

32

32

 

 

2

 

小计

18

288

288

 

 

 

 

选修

03951

设计构成基础

2

32

32

 

 

2

最低选修4学分

04201

市场营销学

2

32

32

 

 

3

03972

社会学概论

2

32

32

 

 

3

小计

4

64

64

 

 

 

合计

22

352

352

 

 

 

 

专业课程

必修

 

全媒体新闻采写

3

48

32

16

 

2

 

 

新媒体内容编辑

2

32

16

16

 

3

 

 

新媒体数据采集与挖掘

3

48

16

32

 

4

 

 

基础摄影

2

32

 

32

 

3

 

 

视频拍摄与编辑

3

48

 

48

 

3

 

01292

多媒体图文处理

3

48

 

48

 

2

 

 

网页设计与制作

3

48

 

48

 

4

 

 

数字媒体营销

2

32

 

32

 

4

 

04802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

2

32

16

16

 

4

 

 

融合新闻学

2

32

32

 

 

3

 

 

传播学研究方法

2

32

16

16

 

4

 

 

互联网伦理道德与法规

2

32

32

 

 

6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

3

48

 

48

 

7

 

小计

32

512

160

352

 

 

 

选修

 

新媒体运营

2

32

32

 

 

4

最低选修20学分

 

融合媒体作品创作

2

32

 

32

 

7

 

新媒体用户分析

2

32

16

16

 

6

03322

媒介经营与管理

2

32

32

 

 

6

05991

舆论学

2

32

32

 

 

6

 

网络舆情与数据分析

2

32

16

16

 

6

04851

危机传播

2

32

16

16

 

7

 

舆情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

2

32

 

32

 

7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2

32

32

 

 

7

 

视听语言

2

32

16

16

 

4

03912

商业摄影

2

32

 

32

 

4

 

微视频创作

2

32

 

32

 

6

 

媒介分析与互联网前沿

2

32

32

 

 

6

00442

UI设计

2

32

 

32

 

7

03323

媒介素养

2

32

32

 

 

7

小计

20

320

240

80

 

 

 

合计

52

832

320

512

 

 

 

集中性实践环节

必修

90021

军事训练

2

2w

 

 

2w

1

 

 

新媒体产品运营综合实训

4

4w

 

 

4w

9

 

90731

第三学期实习1

4.5

9w

 

 

9w

5

 

90741

第三学期实习2

 4.5

9w

 

 

9w

8

 

90761

毕业实习

6

12w

 

 

12w

10

非3+1专业

90771

毕业论文(设计)

10

14w

 

 

14w

9-19

 

选修

 

舆情综合服务工作坊

2

2w

 

 

2w

9

 

 

视频创意制作工作坊

2

2w

 

 

2w

9

 

合计

33

 

 

 

 

 

 

       

        十一、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验实训,16学时计1学分;大学体育,32学时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原则上一周计1学分,不计入总学时;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二周计1学分。

            2. 课外活动通过认定的方式计算学分,具体认定范围与程序见《九州ju111官方网站课外学分认定办法》。


校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3号

联系电话:027-81472024 招生办:88147227

信息意见公开箱:3755735880@qq.com

版权所有:九州ju111官方网站 - ju111net欢迎您 鄂ICP备14001708号